扫码并关注:

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MPAcc快讯 > 正文

推动培养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改革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PAcc培养经验总结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产业经济发展

(一)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无论在教学抑或科研,北京交通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以下简称MPAcc项目)一直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

教学方面,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课堂,在一带一路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培养了诸多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其中,“一带一路视域下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方面,以MPAcc项目师生团队为核心成员的北京交通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在808个“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第5位,MPAcc项目师生研究团队共计主持/参与100 余项相关重要课题,围绕“一带一路”等领域形成丰富智库成果,并通过成果要报、内参等渠道为决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服务“一带一路”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宝贵建议。

MPAcc项目师生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已投入实践、进行应用,诸如《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审计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等研究成果均已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赋能交通、能源、医药等产业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MPAcc项目立足于交通特色,但又不局限于交通特色,还服务于诸如医药、能源等产业,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交通方面,依托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国家级高端智库、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高端智库以及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等平台,我校MPAcc项目师生团队深度服务“交通强国”战略,走访国铁集团等上百家企业并成为企业的“保健医生”,积极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撰写多篇智库报告、承接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重要课题,相关成果得以落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医药方面,中国医药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姚立杰教授带领团队构建了首个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填补了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评价体系的空白,该指数突破了以往评价体系对创新产出和创新质量关注的不足,构建了既涵盖创新投入又涵盖创新产出、既涵盖创新数量又涵盖创新质量的中国医药企业研发评价体系。该指数已成功发布两届,受到了国家工信部、卫健委、科技部等相关司局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政协报、中国证券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约600家广泛报道了该指数,累计阅读量数千万次,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的累计收听次数已经突破6000万人次。

能源方面,全国会计名家程小可教授、张秋生教授和郭雪萌教授等带领师生团队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规划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预算管控理论体系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等众多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或形成行业标准,亦或成功应用。

(三)深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MPAcc项目师生团队积极投身于首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建设中。

首都建设方面,MPAcc项目师生团队承接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改造投融资模式研究”、“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投融资创新策略及保障性条件研究”、“四网融合”背景下的北京市郊铁路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研究”、“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评价体系信息系统设计”等科研项目。

西部大开发方面,MPAcc项目师生团队承接了“成都局集团公司非运输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拉萨市柳梧新区投融资规划咨询项目”、“赤峰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研项目。

东北振兴方面,MPAcc项目师生团队承接了“沈阳铁路局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研究”、“沈阳铁路局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及财务控制体系研究”、“哈尔滨铁路局资产减值准备实务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

此外,MPAcc项目师生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江浙沪的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接了诸如“珠海市绿色交通发展研究之专题—绿色交通指标体系研究”、“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项目”、“京沪高速铁路收入管理与运营成本费用测算研究”等科研项目。

MPAcc项目师生团队深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表行业相关论文数百篇,形成一系列行业报告与大量智库型成果,很多成果得以在相关区域应用或形成区域标准,为相关区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卓越的教学成果,不仅依赖于雄厚的师资力量,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机制,是二者交相辉映的产物。MPAcc项目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协调构建教学体系,使教育资源能更好地为学生培育服务,实现学生、教师、体制机制三方联动。学科创新性教学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虚实互补、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培养全流程高标准质量管控、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培养机制等。

(一)创新构建“虚实互补、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科教融合、虚实互补的理念,MPAcc项目创建“虚实互补、层层递进”的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所谓“虚”即虚拟仿真,“实”即深入企业实践,尤其强调“产业课堂”教学。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各类专业情境,搭建跨专业、全时空实验教学平台。平台通过将数字化创新对专业带来的挑战-创新融于MPAcc课程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中,将众多割裂的课程、知识学习融于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将设计-验证为导向的知识显性化“学习”模式融于实验教学过程之中,聚焦高阶思维的形成和高阶能力的培养。

MPAcc项目也创新地开设了“产业课堂”,产业课堂以产业为课堂,让产业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假设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动力;产业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聆听和体验在个体与产业之间、学术与实践之间建立真实、有效、深入的联系;产业课堂以时代为背景,让学生不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直接走到产业发展的前沿。MPAcc项目将产业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引领广大师生通过扎根真实、动态的产业情境,深入产业前沿、洞察市场变化、感悟商业脉搏。

(二)持续加强全流程高标准质量管控

MPAcc项目主要通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维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标准、高质量。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聚焦导师遴选与管理、招生、培养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会计教指委、学校、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此外,以自我评估等工作为纽带,以评促建,建立自我评估组织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内部监督保障机制的形成。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参加国家学位点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认真分析和研判项目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持续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跟踪,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座谈,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统计分析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构建闭环管理。

(三)思政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MPAcc项目专业课程100% 融入思政元素,并积极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其中,通过凝聚思政队伍力量,举办辅导员工作分享沙龙80余次;支持辅导员主持、参与北京市思政课题研究20余项,1个项目获评第一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设立校外实践导师制度,组织“与大师面对面”“校友企业家论坛”等名师讲座200余场;获评2018年度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

MPAcc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开展的党日活动累计 1000 余人次,红色“1+1”活动 31 次,形式多样的党支部活动多次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近5年来,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相关工作累计600余篇次;依托新媒体平台推送内容1200余篇;吸引近2万人次关注;累计阅览量近百万。

三、育人成果璀璨,教学成效斐然

(一)培育进取品格,塑造业界英才

5年来,MPAcc项目共10人次获市级优秀毕业生,具体详见表1所示。

1 2019-2022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3届为非全日制,不参评)

17125597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7125639

朱湘杰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6125615

姜彦竹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8125607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8125650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125611

郝家苇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125640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8125641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125566

王珍艳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125572

杨婷羽

会计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在各类专业素养竞赛中,MPAcc学生及团队屡获佳绩。其中,由姚立杰教授与北京中同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共同指导的团队荣获2023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全国资产评估业务案例大赛”一等奖;由崔永梅教授、信息管理系苟娟琼教授以及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郜春海共同指导的北京交通大学红果果小分队(成员:2020级MPAcc研究生杨婷羽、王欣欣、王慧、杨世盼、杨泽欣),晋级全国MPAcc案例大赛前20强;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MPAcc学生同时斩获金奖和银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团队合作荣获全国二等奖;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合作荣获全国三等奖。

(二)就业前景广阔,社会认可度高

MPAcc学生就业竞争力突出,全日制就业率接近100%

20届毕业生33%的同学扎根国有企业基层,从事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还有部分学生进入基层公务员岗位,如审计局、财政局等一线工作。

21届毕业生5%的同学扎根基层公务员岗位,如各省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组织部等重要工作岗位。44.5%的同学进入国有企业,7%的同学进入机关单位,5.2%的同学进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22届毕业生6.8%的同学扎根基层公务员岗位,遍布税务局、统计局、审计局等各个基层工作岗位,40%的同学进入国有企业,6.4%的同学进入机关单位,6%的同学进入了科研设计单位,3.8%的同学进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23届毕业生10%的同学在审计局、财政局等公务员基层单位扎根的同时,也有45%同学进入银行、电网等国有企业的基层工作岗位。

此外,毕业生满意度高,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满足职业发展需要,MPAcc项目的人才培养超过预期。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对我校MPAcc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优秀。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概况】

历经百年岁月,北京交通大学会计专业凭借其深厚的学科底蕴和独特的交叉学科优势,在会计教育领域熠熠生辉。学校会计学科的发展犹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汹涌澎湃,每一股清泉之下都包含着创意的火花,它们在新时代的巨轮下被激发,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惊人的活力。展望未来,北京交通大学MPAcc项目将继续引领会计教育创新,为国家输送经管领域的杰出人才。

(一)传承历史悠久,兼具深厚学科背景和交叉学科优势

北京交通大学会计专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909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学校发展相互印证、紧紧交叠,穿越岁月的长河而生生不息,并愈加特色鲜明。学校会计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为国家培育了复合型会计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十八个铁路局的所有总会计师都培养自我校。

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2017-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的专业排名中位列前10%;会计学所在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所属的经济管理学院已成功进入全球前1%的商学院行列,标志着学院办学质量已达到国际公认的一流水平。

(二)名师荟萃倾囊相授,大咖云集育梦成光

名师荟萃,世世良匠如涓涓细流,涵养满园桃李;大师云集,岁岁英才似滔滔洪流,锐意拓开商界之疆宇。MPAcc项目师资力量雄厚,校内外师资联手,助力MPAcc人才培养。

校内师资队伍中,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郭雪萌教授)、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崔永梅教授)、全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2人(张秋生教授、程小可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郭雪萌教授、马忠教授、肖翔教授)、全国高端会计人才1人(姚立杰教授)、全国税务领军人才2人(姚立杰教授、李远慧教授)、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1人(姚立杰教授)、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张姗姗副教授)等。。

校外师资主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些校外师资既具有理论素养,又拥有实践智慧,为项目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实践相交融的新思维、新启示。

(三)多层级智库平台,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目前国内高校为数不多的既有国家级智库平台,也有省部级智库平台,更有行业层面联盟支撑的多维智库体系。其中,学院拥有一个国家高端智库“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是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高端智库,也是目前国家高端智库中唯一的一个交通类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