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谈谈MPAcc的教学方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李若山教授
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PAcc)设立,至今已经二十年。我作为首届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作为MPAcc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今转眼十余载。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在给MPAcc教学过程中,我的理念是:“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也许这个结论有些武断或片面,但的确是我从教MPAcc教育多年的感同身受。
(一) 因材施教,培养路径差异化
对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招收的会计研究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硕士,这些同学的生源大都来自从未参加过工作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几乎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一类是MPAcc,这些学生大多参加了一段时间工作,并拥有一定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再回到学校学习。
对这二类不同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更多的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学术背景,读文献几乎贯穿他们整个培养周期。作为任课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读完文献后不断学习和主动思考,学会批判学术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思考用更完美的角度解决会计理论中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非常好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对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MPAcc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需要研究的领域有着充分的认知和直观的感受,更多的需要任课教师从有代表性典型案例出发,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总结出规律性的学科问题,从而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对于学术型硕士的讲解,更多的是概念、定义与要素等。而对于MPAcc的学生来说,是从案例出发引导到理论中,进而总结出实践规律,可能效果更佳。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要具有极其扎实的理论学术背景外,还需要具有对现实实践的深刻了解。就像医学院的教授离不开医院的临床实践、理工科导师不能脱离实验室一样,商学院的教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与实务有广泛的接触与积累。除了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各项活动外,通过担任独立董事、参与商务调研等业务活动既可以为学术型硕士培养理论素养,也是当好MPAcc任课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寓教于乐,教学方式多样化
任何一个好的学者,除了应严肃对待所有的学术研究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幽默与风趣也是重要条件之一。幽默与风趣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问题,因表达的语言方式不同、因用词的不同、甚至表情与肢体语言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接受的程度也大为不同。当在表达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使用理论基础背后,用电影中的片断来诠解背后的理论原因,不仅印象深刻,且特别容易接受与认同。但是重要的是:幽默与庸俗有时很难区分,这就要求MPAcc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切忌将庸俗的笑料当作幽默。比喻恰当性的把握,授课内容与幽默段子之间的联系,也是考验老师们功底的关键点之一。
(三)与时俱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现代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的使用,也是培养MPAcc学生应注意的事项。电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科技手段的变化,为MPAcc同学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过去一支粉笔、一块白板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思维越来越活跃的年青学子。除了PPT、视频等一般教学手段外,在MPAcc同学的培养过程中,还开发了剧本杀,沙盘对抗、案例演习等多种方法与手段。这样的培养手段,打破了过去按照导师的顺向思维的模式,弥补了学生过去侧重学习与模仿,而缺少独立思考的培养缺陷。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通过营造场景感,引导他们有更多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多的学习心得。
当我们在运用上述教学手段时,对案例的选择、演习流程的逻辑编排就尤为重要,俗话说:经验是不可传授的,因为经验往往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产生,很多案例在现实中很难重复发生。单纯地案例模仿,对学习可能与事无补。但规律是可以遵循的,如何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剔除特定因素,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观点,也是培养MPAcc同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事MPAcc教育这么多年,我作为一线教师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课后不断反思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已成为我的工作习惯。最后,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祝愿中国的MPAcc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李若山
厦门大学审计学博士(我国第一位审计学博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专业委员会主任
获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
曾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上市独立董事
曾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曾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系主任,财务系系主任
原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原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
原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
原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精品课程获得者
上海教委名师奖
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教育部颁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