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并关注:

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智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MPAcc快讯 > 正文

MPAcc教学中为会计硕士画像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罗宏教授


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设立,至今已经二十年。从担任2006MPAcc任课教师开始,我在MPAcc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也近20年。这些年来,出于对会计专业和会计硕士的感情,先后担任《会计学研究方法》、《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IPO与资本运营》三门课程的教学。2006年以来参与了MPAcc所有年级的教学工作,是会计硕士的全勤教师。MPAcc教学也成为我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二十年感触良多,收获满满。

在接触会计硕士教学和培养工作之前,老师们大多从事科学学位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对于会计硕士这种专业学位全新的培养方式,如何打造学校的品牌、专业的优势、尤其是MPAcc的特色,每位从事MPAcc教学的老师都会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为会计硕士画像,然后按照自己心目中会计硕士的样子,实施会计硕士的教学和培养工作。在多年的MPAcc教学中,我尝试对会计硕士画像,逐渐找到心目中会计硕士的样子,然后指导自己开展教学培养工作。按照我的理解,我对会计硕士的画像就是“精会计、熟实务和会研究”。这也成为我开展会计硕士教学和培养工作的主线。

一. 精会计

会计硕士的首要要素是“会计学”硕士,会计是本,是会计硕士的专业标签,也是职业发展的基础,精通会计是会计硕士培养的根本。在会计硕士培养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生源结构中跨专业的同学比较多,会计基础相对薄弱。本专业同学又觉得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为此,在教学和培养工作中,为了增加大家对会计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大家对专业的理解,尤其是激发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不断挖掘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整理成课堂讨论的话题,针对课程内容适时投放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包袱”,既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例如“一次巨亏”的现实表现与背后的理论逻辑,固定资产“弃置费用”是费用还是资产,会计估计变更与盈余管理,金融资产减值 “已发生损失”模型到“预计信用损失模型”,数据资产入表与否以及如何“入表”,企业债务中的短债长用、杠杆操纵,股利分配中的异常行为等,让大家感受到会计的“价值”,激发学习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兴趣。

在激发同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兴趣的基础上,适时推荐一些重要的会计、财务、审计专业书籍、文献,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成为会计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引导大家关注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成为一位主动的会计学终生学习者。








    二. 熟实务


会计硕士作为培养会计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位项目,必须突出实务导向,应用优先,这也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实务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熟悉会计实务,在教学中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整理自身的实务经验和体会。会计硕士发展这20年,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二十年。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我们会计专业教师投身资本市场、参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很好的实践机会。这些年我在十多家上市公司、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担任独立董事,参与了众多企业并购重组、重大融资项目、审计师沟通、财务和会计决策等事项,我分专题将自身参与专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整理成具体的案例素材,结合讲授内容与同学们分享,提升他们对实务的认识。

二是利用身边的资源,将优秀财务人员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一方面请已毕业的优秀会计硕士进课堂,现身说法。另一方面将身边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和优秀财务人员的年终述职报告、工作总结等整理成课堂补充材料与同学们分享,了解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价值。我分享的一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年终董事会述职报告中列示的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方式和金额让同学们直观理解到会计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我认为除了引进来和同学们主动走出去之外,会计硕士同学了解实务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因此,积极鼓励同学们阅读上市公司财报,并对上市公司财报披露中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财报,学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分析上市公司针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行为选择、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和表现方式,识别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行为的现实特征和逻辑关系,理解宏观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审计行为的影响逻辑,识别审计师审计报告的信息价值等等。通过阅读财报,不但可以加深对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同时也很好提升了同学们对会计学习的兴趣。毕业学生多次与我分享养成阅读财报习惯后,在日常工作中通过阅读财报收获的投资收益、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甚至求职前阅读应聘公司财报获得的理想工作和职位,这些都让老师倍感欣慰。

    三. 会研究

会计硕士培养的“会研究”并非简单的学术研究,更多是一种运用理论工具解读现实问题、形成质疑和思辨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会计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会计学科的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会计人员从埋头做事到抬头看路,会计职业的发展需要更强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性思维的支撑。会计硕士区别学术硕士最大的不一样是应用性,但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个类别,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研究”的潜能。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 我觉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区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重要标准,也是会计硕士培养的着力点,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归根就是研究性思维的培养,这和科学学位学生培养有一定的相通性。这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理解外界环境、宏观政策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逻辑。

为培养同学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一是精心挑选一些分析现实专业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文章,与同学分享并进行针对性地解读。例如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中讲解IPO时,将IPO的主流文献进行整理,将相关重要文献推荐给大家,引导大家结合课堂讲授要点有针对性地阅读和分享。二是鼓励学生关注宏观环境,财税金融政策的进展,学会思考宏观影响微观的逻辑,从而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此,我在课程群里坚持每天为学生们推送时政和财经新闻,鼓励大家及时关注。三是广泛阅读,多领域学习。会计不是一门纯粹操作层面的技术,会计和财务工作涉及很多重要的决策,尤其是经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场景,因此要广泛涉猎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打破信息茧房,提升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总之,在会计硕士教学和培养中,坚持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学会计要精会计,学理论也要学实务。学会计也要跳出会计学会计,除了深厚的会计学功底外,要有宽阔的视野、卓尔不群的远见,处理复杂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以教师身份为会计硕士画像,尽管个人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画师,但作为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画师却一定是心怀虔诚、倾力而为的。为的是通过画像,让学生们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成为社会最认可的样子,成为会计最能为社会所用的样子。当然这些都需要所有关注、参与会计硕士培养同仁的共同努力。

二十年才是开始,祝愿MPAcc生机勃勃、生机盎然,青春永驻!

【罗宏教授】















罗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其中重点项目两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财政部全国会计科研重点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基地项目等科研项目十多项。已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审计研究》《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10部,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十四、十五届)、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刘诗白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获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博士论文、两篇MPAcc论文获四川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西南财经大学MPAcc专业“最受学生喜欢的任课教师”,西南财经大学首届学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